日本小叶常春藤为常春藤属中耐寒性较强的品种,植株生长健壮,茎叶浓绿,节间短粗,组织充实,露地越冬性能良好,在笔者所在的扬州地区已经受了-10℃至-15℃的低温考验。霜后茎叶略披红晕,为不可多得的冬绿型垂直绿化材料,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。采用茎节、叶片为外植体,进行组织培养无性系快繁,可有效解决生产应用过程中种源稀少、繁殖速率低的矛盾。
采用多年生日本小叶常春藤一年生茎枝的茎节和叶片为外植体。茎节外植体初代培养,材料截成厚0.5厘米的小段,叶片外植体切为0.4×0.5厘米的方块。培养温度25℃,光照强度2000lx,光照时间每天12小时。
茎节外植体带菌度较高,但组织发育充实,故以中等强度灭菌剂处理为好,即70%酒精0.5分钟+0.1%升汞10分钟,污染率为29.2%。若将0.1%升汞处理时间增加至15分钟,虽污染率下降至12.5%,但杀伤率将上升,总体存活率反而会下降,故不宜采用。茎尖外植体因其组织幼嫩,试验中虽使用最低强度5%的次氯酸钠处理15分钟,褐变死亡率仍高达72.9%;再降低灭菌强度,虽死亡率可以下降,但污染率又上升,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掌握,故外植体的选用以茎节为宜。
初代培养效应与取材时期密切相关。4月初正值露地”栽培”植株萌芽期,接种后外植体萌发率最高,达82.4%;5月上旬取用的为当年萌生新梢,材料带菌度低,故接种后污染率最低,为20.1%;7月底进入高温多湿的梅雨季节,外植体带菌度急剧上升,灭菌困难,材料污染率上升,高达89.4%。故日本小叶常春藤的茎节组织培养,外植体取用时间以4月初到5月上旬为宜。
组织培养中,生长素和细胞激动素的添加,均以低浓度为宜。初代培养基以6-BA1.0毫克/升-1+2.4-D0.1毫克/升-1为好,诱芽率可达90.5%,显著高于其他处理。诱芽生长量达1.2厘米,呈极显著变异水平。继代增殖培养,在6-BA1毫克/升-1水平,生长素配比量仍以低水平为宜,生长素类别以NAA优于2.4-D,试验范围内以MS+6-BA1.0毫克/升-1+NAA0.01毫克/升-1的增殖系数为高。
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培养,接种3天叶片卷曲增厚。这不仅和6-BA/NAA相对比值有关(1∶3>1∶2>1∶1),且和其绝对用量水平紧密相关,综合试验结果以MS+6-BA1.0毫克/升-1+NAA3.0毫克/升-1时最高,达82.4%。
茎节培养过程中,经多次继代繁殖,发现有皱叶性状变异的个体出现。同样的性状变异,在其他常春藤物种中有选育成新品种的应用范例,若能将变异性状加以分离、固定,并扩大繁殖,在提高其观赏特性上具良好的应用前景,不失为一条途径。若能将组织培养技术和辐照诱变等育种手段相结合,则对常春藤育种研究有很大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