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榆,是华北、东北地区重要的乡土树种。白榆抗性强,特别是其抗旱、抗寒、耐瘠薄、耐盐碱的特性,曾使之成为东北、华北和淮北平原栽培最为普遍的当家树种。此外,白榆对烟和氟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抗性也较强。
1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
1.1形态特征
白榆(Ulmus pumila L),别名家榆、榆树、钱榆,是榆科榆属落叶乔木,树高可达25 m,胸径可达1~1.5 m,在干旱贫瘠地方长成灌木状。枝条开展,树冠近圆形或卵圆形。小枝灰色。叶椭圆状披针形,叶缘具不规则复锯齿或单锯齿,无毛或叶下面脉腋有簇生毛。 3~4月花先叶开放,两性,簇生。4~5月果实成熟,幼果可食,又称“榆钱”。翅果近圆形,长1~2 cm,熟时黄白色,无毛。
1.2生物学特性
白榆是喜光树种。幼龄时侧枝多向阳排列成行,壮龄时树枝向外伸展,形成庞大的树冠。耐寒性强,在冬季绝对低温达~40~--48℃的严寒地区也能生长;抗旱性强,在年降水量不足200 mm,空气相对湿度50%以下的荒漠地区,能正常生长;耐盐碱性较强,在含0.3%的氯化物盐土和含0.35%的苏打盐土,pH值9时,尚能生长,但不耐水湿。深根性树种,抗风。生长快,寿命长。
2种子采集
在河北中南部,白榆种子4月中旬至5月上旬成熟。成熟时,翅果由绿色变为浅黄色或黄白色,中部隆起,此时应及时采种。采种母树以15~30年生的健壮树为好。采集方法为人工震落,承接收集,或成熟散落地面后扫集。在通风处阴干,清除杂质,翅果即为播种材料。白榆种子发芽率一般为65%~85%,翅果千粒质量6.5~8.5 g,每千克翅果12万~16万粒。最好随采随播,否则降低发芽率。如不能及时播种,应密封贮藏。贮藏期问种子含水量为7%~8%,贮藏温度不高于15℃ (贮藏1 a)或5℃(贮藏2 a)。
3育苗地的选择和整地
育苗地应选择有水源、排水良好,土层较厚,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地。
育苗前一年秋冬季进行整地,深翻20 cm以上,施有机肥3 000-4 000 kg,磷酸二铵20 kg/667 m2。播前灌水造墒,耙地作床。床宽1.5 m,床长依地块而定。做到土壤细碎平整,以备播种。整地或作床前进行土壤消毒,在地上喷洒3%的硫酸亚铁溶液,每喷20 kg/667 m2左右。
4适时播种
4.1种子处理
白榆种子一般不用处理,可直接播种。也可用3ABT6号生根粉水溶液浸种2 h,捞出种子沥水晾干,即可播种。
4.2播种形式
4.2.1条播行距30~40 cm,播幅3~5 cm,覆土1~1.5 cm,覆土后轻轻镇压,以保持土壤湿度,促进发芽。或开沟坐水播,覆细土0.5~1 cm,然后盖上一层2 cm厚左右的作物秸秆。
4.2.2撒播撒播先将床面灌水,待水全部渗入土壤中后,将种子全面均匀撒于床面,再均撒0.5~1 cm厚的细土覆盖,然后盖上一层2 cm厚左右的作物秸秆,可增加苗床内土壤湿度,预防晴天太阳直射,水分蒸发量过大,影响种子生根发芽。
按种子发芽率为70%左右计算,每播种子2.5~3 kg/667 m2。
5苗期管理
5.1 间苗
播后一般5~7 d即可发芽,10余天幼苗即可全部出土。床面盖作物秸秆的,当30%~40%幼苗出土时,分批揭除盖草。苗高3~5 cm时,进行第1次间苗。当苗高10~15 cm时,进行第2次间苗即定苗,一般留苗株距在10~15 cm或留苗15~20株/m2,留苗1万株/667 m2~1.5万株/667 m2。
5.2灌水施肥
出苗前,土壤干旱时不可浇蒙头大水,只能喷淋地表,以免土壤板结或冲走种子。盖草的苗床墒情不足时,可直接向覆盖物上洒水补墒。间苗后,浇水和追肥可结合进行,一般于6~7月可追施复合肥10 kg/667 m2。间隔半月后追施第2次。
5.3松土除草
幼苗期加强中耕除草,苗木稍大时结合松土进行除草。雨后和灌水后应及时松土,以免土壤板结。化学除草于出苗后1个月左右采取毒土法施药,可用25%的除草醚按1~2 g/m2施用。
5.4病虫害防治
榆树易受榆蓝金花虫危害,可喷洒0.067%高效氯氰菊酯防治。幼苗期易发生立枯病,可喷洒0.167%多菌灵预防,每半月1次,连续喷3次。
6苗木出圃
白榆1年生苗出圃标准:地径1 cm,苗高150 cm,根长25 cm,大于5cm长一级根数5条。白榆苗木根皮柔韧,容易撕裂,起苗时要用锐利工具。
7小结
(1)白榆种子育苗,对其种子用 ABT6号生根粉进行处理,通过观察、比较,发现处理比对照发芽时间能提前2~3 d,发芽率可提高10%~15%。其根系也好于对照,根长、细根数量分别高于对照9 oA和6%。苗木高度高于对照13%,地径比对照增粗8%。
(2)白榆育苗期间,沧州地区多干旱少雨,加之地上水缺乏,采用直播和坐水播进行对照,发现后者出苗率、出苗整齐度明显好于前者,便于保墒,利于成苗。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