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树斑枯病分布很广,危害毛白杨、北京杨、沙兰杨、密叶杨、胡杨、箭杆杨、青杨等树种,以毛白杨受害最重。苗木和幼树感病后,提前大量落叶。
症状
该病主要危害叶片。发病初期,感病叶片正面产生褐色近圆形小斑点,以后逐渐扩大成多角形,中央灰白色或浅褐色,边缘深褐色。发病后期,病斑内产生许多散生或轮生的小黑点,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。叶背有时也可见病斑和小黑点。病斑可互相连接成大斑,致使叶变黄,干枯早落。
病原
病原为杨生壳针孢(Septoria populicola Peck)和杨壳针孢(S.poputi Desm.),隶属半知菌亚门、腔孢纲、球壳孢目真菌。其有性型为杨生球腔菌(Mycosphaerella populicola Thomp.)和杨球腔菌(M.populi (Auersw.)Kleb.),隶属子囊菌亚门、腔孢纲、座囊菌目。
发病规律
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内越冬,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,分生孢子借风传播侵染新叶,并可进行再侵染。夏、秋季多雨,有利于病害扩展。
防治方法
①减少侵染来源:及时摘除苗木下部病叶,收集病落叶,集中烧毁。
②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,喷施1:2:200波尔多液,或65%代森锌400-500倍液,每隔15-20天喷1次,喷2-3次。
③选用抗病速生的优良品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