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桃干腐病的症状危害及防治

  
核心提示:核桃干腐病的症状危害及防治一、分布及危害 核桃干腐病又称枝枯病,主要分布于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广西、江苏、四川、河南和云南

核桃干腐病的症状危害及防治

一、分布及危害   核桃干腐病又称枝枯病,主要分布于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广西、江苏、四川、河南和云南等地。危害核桃的主干和枝条,引起干腐和枝枯,病株1~2年内由于生长势衰弱而死亡。在江南夏季高温干旱地域,常导致植株枯死,使引种造林失败。

二、症状   此病主要危害3~7年生幼树的主干,也危害主侧枝和果实。感病的主干和枝条,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淡灰褐色、近圆形、微突起的病斑,直径约为0.8~1.5cm,用手指按压,可挤出汁液。后期,由于病斑增多,并不断扩展,病斑连结成纵向、梭形、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大病斑,严重病株可延伸到半边或大半边树干,以致树木枯死,相连接的枝丫亦受病干枯。在大块的病斑上,产生许多散生或集生的小黑点,即病菌的子实体。病皮下面的木质部呈浅灰褐色。     果实染病,病斑初期近圆形,暗褐色,大小不一,逐渐扩展,可延及整个果实,病果易脱落。病果表面产生的微突起的黑色点粒状物,即病菌的子实体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三、病原   该病由子囊菌亚门、核菌纲、球壳菌目、圆孔壳科、囊孢壳属、核桃囊孢壳菌[Physalospora juglaodis Syd.& Hara]引起。子囊壳黑色,球形或扁球形,埋生于寄主树皮内,后突破寄主表皮外露,直径为161~179µm。子囊平行排列于子囊壳底部,棒形,无色,上端钝圆,有短柄,大小为68~93µm×l0~l9µm。子囊孢子单胞,椭圆形,无色或淡黄色,在子囊内双行排列。无性世代为大茎点属[Macrophoma sp.],分生孢子器生于枝干表皮下,圆形或扁圆形,有孔口,黑褐色,大小为190µm×289µm。分生孢子无色、单胞、长椭圆形,大小为10.4µm×22.1µm。

四、发病规律     病菌以菌丝或子囊壳在寄主组织内越冬。次年春、夏间,气温回升,雨量充沛时,子囊孢子成熟,借风雨或气流传播,从枝干皮孔或受伤的垂死组织侵入,菌丝在韧皮部潜育蔓延,形成病斑。夏秋之际,产生分生孢子器,成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或风雨传播,扩大再侵染。核桃干腐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,经常生长在死枝和弱枝上,当树木受到日灼和冻害后,便乘虚而入,因此常在树干南面或西南面开始发病。在管理粗放、虫害严重,树势衰弱的核桃林内,常常发病严重。多次移栽会导致生长势下降,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。     不同立地条件对干腐病影响显著,在干旱瘠薄、过酸并粘重的红壤上,株数发病率可达86.3%~100%,病情指数为42.0~61.5。而在土层深厚、疏松、肥沃、湿润、中性偏碱的钙质壤土上,核桃发病轻或不发病,生长势好。在阴凉的山谷地,适当间种夏季绿肥、花生或其他农作物,有利于核桃生长,病情较轻微。     此外,由咖啡木蠹蛾[Zeuzera coffeae Nietner]危害所造成的伤口,常出现干腐病斑,且蔓延迅速。据在长沙、城步和常宁等地的调查,由此害虫伤口引致的干腐病,占总发病率的10%~17%。

五、防治措施    

1、营造核桃林,应注意选择土层深厚、疏松、肥沃、湿润、中性偏碱的钙质壤土,并于林地间种绿肥或花生等农作物。避免多次移栽,及时防除咖啡木蠹蛾等害虫,以提高树势,增强树木的抗病力。

2、树干涂白,预防日灼、虫伤和冻伤。

3、对初发生小块病斑的幼树,宜用氯化锌、甘油、95%酒精等量配成的合剂涂抹治疗。方法是,先用针束在小病斑上刺几次,然后用毛笔蘸药液涂抹病斑,每2天涂药1次,连续3次,可收到良好效果。对树干上已成较大块的病斑,可用刮治的方法,即用利刀彻底削去病组织,包括已变色的木质部。然后用波尔多液涂抹保护伤口,同时注意水肥管理,促使尽快愈伤。

 
 
更多>同类行业资讯

推荐图文
推荐行业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会员服务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网站地图